不知不觉间,印度海军又迎来了新的成员。2025年8月26日,在印度南部安得拉邦的维萨卡帕特南海军基地盈富优配,印度海军举行了盛大的仪式,两艘“尼尔吉里”级护卫舰正式入列。这两艘新舰分别是该级的二号舰“希姆吉里”号(F34)和三号舰“乌代吉里”号(F35)。实际上,该级首舰“尼尔吉里”号(F33)早在今年1月15日便已在孟买的西部舰队军港入役。短短八个月,三艘新型护卫舰相继服役,这在印度海军的发展史上,堪称前所未有的速度纪录。
不过,相较于“尼尔吉里”号入役时,印度总理莫迪和海军参谋长特里帕蒂上将亲自出席的高规格场面,这次的服役仪式略显低调,仅由国防部长拉杰纳特·辛格出席。但不论如何,从表面上看,印度海军能在不足一年的时间内完成三艘中大型护卫舰的服役,确实让外界瞩目。要知道,中国海军建造数量庞大的054A型护卫舰,平均每年也就能服役两到三艘,而印度这次的速度几乎与中国并驾齐驱,这难免让人疑惑:印度的造舰水平真的一夜之间飞跃了吗?还是背后另有隐情?
展开剩余73%要弄清楚这个问题,先得了解“尼尔吉里”级的真正来历。这型舰艇是印度与俄罗斯合作建造的P-17“什瓦里克”级的后续改进版,主要用来弥补旧型号在态势感知和多目标作战方面的不足,以满足印度海军未来二十年的作战需求。在设计阶段,印度并没有继续沿用“什瓦里克”的船体,而是与意大利芬坎蒂尼集团合作,重新设计舰体和电力系统。新舰全长149米,宽17.8米,满载排水量达到6670吨,采用CODOG动力系统,装有美国LM-2500燃气轮机和德国曼恩柴油机,最大航速28节,经济航速下航程可达5500海里。
从数据上看,“尼尔吉里”级在体量上略大于“什瓦里克”级,装备水平更是全面提升。例如,雷达系统换装以色列E/LM-2248型对空警戒雷达,导弹系统采用32单元“巴拉克-8”垂发装置,具备区域防空能力,其火力密度已接近印度现役主力驱逐舰。舰炮则换成了新一代L62 STRALES型,可使用DART制导炮弹,具备一定末端反导功能。这使得“尼尔吉里”级虽然被称为护卫舰,但在配置上更像是“缩水版驱逐舰”,性能甚至优于中国的054A型护卫舰。
那么,印度为何能在短时间内集中交付三艘这样的大型水面战舰呢?答案并不在于效率的提升,而在于时间的“挤压”。首舰早在2017年开工,2019年下水;二号舰2018年开工,2020年下水;三号舰2019年开工,2022年下水。也就是说,这些舰艇的建造周期其实相当长,从下水到服役平均需要三到五年。直到2025年,关键的分系统才集中到货,三艘舰艇得以在同一年“扎堆”入列。与中国舰艇从下水到服役一年多即可完成的效率相比,印度显然存在严重的舾装拖延问题。
这种现象的根源,主要是印度过度依赖外国产品。尽管印度媒体宣称“尼尔吉里”级有75%的设备实现国产化,但关键的25%却几乎全是核心系统:雷达、导弹来自以色列,燃气轮机依赖美国,柴油机来自德国,舰炮是意大利的,甚至近防炮和鱼雷也需要俄罗斯供应。一旦任何一个供应环节出现问题,整艘舰艇就只能停摆,等零件到齐后再集中安装,最后导致“批量服役”的假象。
更值得注意的是,“尼尔吉里”级并非只有三艘,后续还有四艘已在2022至2023年间陆续下水。然而,印度海军已经宣布,这些舰艇的交付要推迟到2026年底。这说明供应链问题并未解决,未来几年印度海军很可能仍要面对同样的困境。
综上所述,印度海军所谓“一年服役三艘护卫舰”的壮举,其实更多是供应链积压释放的结果,而非造舰能力的真正飞跃。从整体来看,“尼尔吉里”级的确是一型性能不俗的新锐战舰,但其背后暴露出的印度军工体系依赖进口、供应链脆弱的现实,才是更值得关注的问题。换句话说,这场看似辉煌的集中入列,更像是一场“包装后的幻象”。
发布于:天津市天臣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